西安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以及舞蹈学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发展,不断打破学科壁垒、创新交叉融合,使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发展理念,渗透进舞蹈学科建设之中,为提升舞蹈学专业的发展与舞蹈学科现代化的视野。2023年5月10日,西安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特邀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张延杰教授,为舞院师生开启《新文科·新舞界》第三季《舞蹈评论面面关》的首场学术分享。
张延杰老师以“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舞蹈评论方法探析”为主题,从五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舞蹈评论的问题与思考
二、舞蹈评论写什么
三、如何获得新视角
四、如何开辟新路径
五、新媒体时代舞蹈评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讲座感想:
张延杰老师以当代艺术语境为视角切入,以“中国舞蹈荷花奖”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中存在的舞蹈评论现象为具体依据,学理性地指出了当前中国舞蹈评论对象的局限、评论方法上的缺憾以及舞蹈评论中“判断”与“分析”的重要性。另外,张老师从历史学角度与文化史视野,就“如何获得新视角”“如何开辟新路径”分享诸多有关“史”“文”“观”“域”等方面的科学建议,拓宽了我们的思维与眼界,提升了我们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作为舞蹈学专业学生,我们面临时代“视觉转化”的走向,深感增强以文论舞能力之必要,希望通过此次讲座学习,我们能够写出真正有温度、有关怀的文字。
——19级舞蹈学 赵春杨
讲座中,老师带我们界定了“评论”(criticism)与“观后感”(review)之间的区别。谈到评论要有分析和论证,而观后感则以自己的感觉为主,这让我对舞蹈评论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了。此外,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如何获得新视角、扩展新视野,开辟新路径等的方式方法。通过熟悉艺术史和艺术动态,拓宽我们写作时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读文本扩大视野,寻找新视角等。讲座中老师所说的种种,都是现阶段的我所迫切渴求的,正如张延杰老师所说,我们“要做有温度、有关怀、有内容的舞蹈评论。”只有如此,才能够写出好的舞蹈评论。我们不仅要在舞蹈评论中有温度、有关怀,我们也要向张老师学习,做一个温暖的人。
——20级舞蹈学 孙凯琪
舞蹈评论写什么?如何获得新视角以及如何开辟新路径?张延杰老师主要针对这几个问题向我们进行了清楚详细的讲解。首先,张老师以中英双语结合的讲授方式向我们阐释了 “观后感(review)”和“评论(criticism)”二者的区别,让我对舞蹈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次,张老师向我们传授了获得新视角、开辟新路径的方法,从中我也更明确了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最后,张老师提到了新媒体时代下舞蹈评论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在这场讲座中,张老师多次强调要学会提问,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培养“问题意识”。要开拓视野、多看多听,通古今、贯中外,与国际接轨,不断地接收各方的信息和知识。此次讲座干货满满,对我实有进益,非常感谢张延杰老师百忙中抽空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
——21级舞蹈学 章艺可
“全方位立体讲述,抛出问题说方法”。张延杰教授从自身独特的英语教育经历出发,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客观地剖析了舞蹈评论的基本概念,并区别了评论与观后感的不同。评论要有分析判断和论证,要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描述作品,共情于作品。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越是基础的概念,越是容易在写作中出现最致命的问题。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部分的讲解,使我在舞蹈评论中,对于内容的把控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标准。其中,张延杰教授对于“新视野”内容的讲授,使我受益颇丰。张教授通过概述当代艺术语境下舞蹈写作出现的现象,向我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如何获得新视角,如何开辟新路径。对于新视角的获得,我个人认为是点线面的结合。点,细读作品文本,精而深入;线,熟悉艺术史,从历史纵深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象或作品;面,熟悉艺术动态,结合当下,与同时代相比较。以一个现象一个作品为圆心,向外关联扩展更多的内容。最后,在此基础上,梳理构建知识体系,审美体系,确立评判标准,有根据的进行评论。本次讲座不仅加强了我对舞蹈评论写作的认识和理解,还扩展了我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评论写作思路。只有具备宏观的视野,了解历史发展,了解社会文化,才能更全面立体的理解舞蹈作品,和当下的舞蹈现象。
——21级舞蹈学 杨任晓荷
通过今天的讲座,我们对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舞蹈评论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梳理。张教授平实而亲切的语言,展示了他在整个学术研究中的广博知识和深厚造诣,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应该以一种既有温度、又有关怀、丰富内容的方式进行舞蹈评论。在这个愉快的交流氛围中,我们都翘首以待与张延杰教授的下一次线下见面交流,期待继续深化对舞蹈评论的认识与实践,共同为舞蹈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